发布时间:2025-01-26 17:18 浏览次数 :
2023年是中国城市家具管理的“规范元年”,政策重心从单一设施建设转向系统化、标准化治理。通过国家标准的引领和地方实践的创新,城市家具正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民生智库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梳理了在城市家具管理方面具有实践特色的城市经验做法,重点提炼政策依据与落地实践的双重价值,为城市家具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2023年8月,《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系统建设指南》(GB/T42876-202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明确城市家具的系统建设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和智慧化应用,标准提出城市家具需与城市更新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并建立评价体系以保障实施效果。同步发布实施的《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术语》(GB/T42873-2023)、《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系统建设指南》(GB/T42874-2023)、《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家具分类》(GB/T42875-2023)、《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城市家具系统建设实施评价规范》(GB/T42876-2023),这四项国家标准构成了支撑城市家具统筹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方法标准。此后,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在推动城市家具从“城市部件”向“治理载体”转型的实践中,城市家具精细化和可持续的治理路径越来越清晰。
随着《城市家具系统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的推行,各地将加速建立“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的体系,推动设施建设从“单点改造”转向“全域系统设计”。如北京、杭州等城市已开始将城市家具与道路、绿化同步纳入城市规划审批流程。多部门联动的“城市家具联席会议制度”,正在打破城管、交通、住建等部门的管理壁垒,实现设施规划、建设、维护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一杆多用”渐成趋势,多功能智慧灯杆(集成照明、监控、5G基站、充电桩等功能)将成为主流。例如,深圳已试点通过智慧灯杆实现人流监测、空气质量感知等城市治理功能。依托BIM和GIS技术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城市家具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设施状态,如路灯故障报警,优化运维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市民使用习惯,如公共座椅使用频率、盲道占用情况,优化设施布局和设计参数。
以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理念突破“重建轻管”传统路径,强调对设施从生产到废弃的全程动态管控,同步推进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采用可拆解替换的通用构件,降低维护成本并支撑材料循环再生;依托技术规范前置引领,统一建设运维标准,降低后期维护复杂度,不断提升功能适配性,延长使用寿命。
通过设施设计强化城市文化IP,让在地文化符号化,鼓励艺术家参与城市家具设计,推动设施从“工具”向“艺术品”转型,实现公共艺术跨界融合。在老旧街区改造中,通过复古风格路灯、铸铁井盖等设施延续历史记忆,平衡保护与更新需求,活化历史街区。
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增加带扶手座椅、无障碍坡道、盲文标识等适老化设施;同时增设儿童友好型游乐装置、母婴台等。强化防滑地面、防撞护角、紧急呼叫装置等安全设计,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如耐高温防烫材质。突出参与,在设施规划阶段引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听证会,让设计真正满足需求。
持续市场化运营探索,推广“设施+广告”“设施+充电服务”等商业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建立“市民提案—专家评审—试点实施”机制,利用小程序等平台征集市民对设施布局的意见,让公众参与常态化。引入专业机构对城市家具管理成效进行独立评估,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制衡机制。
2023年7月,北京市《城市道路城市家具设置与管理规范》正式实施,将城市家具分为6大类27小类,规定了每一类城市家具的设置和管理标准。重点规范新兴设施,如快递柜,并要求设施外观与历史文化特色协调。
在动态治理上,北京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严控新增设施,联席会议制度横向上,成立由市城管委牵头,规自委、交通委、园林局、文旅局等12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纵向上,建立“市级统筹-区级主责-街道落地”三级贯通责任体系,将城市家具管理纳入街道网格化治理清单,实现问题发现、派遣、处置闭环。
西安市由市城管局统筹全市城市家具规划建设,牵头制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家具设计规范》(市城管发〔2023〕15号)。市文旅局负责设施文化元素审核,确保唐风纹样、传统色彩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市交通局管理公交站台、交通标识等设施的功能性与文化符号融合;市住建局监督设施建设质量,将文化符号应用纳入工程验收标准。
城市家具的唐风元素标准化,规定公交站台、护栏需采用仿唐斗拱、鎏金纹样。实践中与关中泥塑、唐壁画修复等非遗传承团队签订协议,参与井盖、护栏设计,融合兵马俑、钟楼图案,活化非遗工艺。建立全流程文化管控机制,通过“西安城管”公众号公示设计方案,收集市民意见。
2024年1月,杭州市《城市家具设置管理规范》(DB3301/T0432-2023)正式实施,明确道路交通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城市照明设施等六大类26小类细则,要求城市家具与道路、绿化同步设计,强化智慧化应用,如多功能路灯杆。
通过审批备案制和多项日常管理举措,确保城市家具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重点整治违规设置的换电柜及快递柜,清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城市家具,确保人行道有效通行,不影响消防救援和安全疏散。动态监管方面,建立了智慧化动态监管,通过构建城市家具“数字孪生地图”,实现一图统管,推进城市家具设施编码(标签)管理,逐步建立城市家具数据库。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设施损坏,如井盖移位、座椅破损。
无锡于2024年更新了《无锡市城市家具导则》,进一步细分为4大系统、14中类、49小类(部分早期版本为13中类、45小类),并划分了3大空间分区和5种特色风貌区,强化分类指导。在管理实践中,强调文化赋能与智慧管理,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设施设计,建立智慧平台实时监测设施状态。
通过明确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机制,对城市家具全生命周期(设计、建设、维护)进行管控。推广“专业管理+监督考核”构成的城市家具“售后体系”,引入专业力量负责日常巡查与维护,城市家具管理突出专业化。聘请“市民管家”志愿者队伍参与设施问题上报,设立“随手拍”小程序积分奖励机制,全力拓展社会监督覆盖面。
各地以分类分区管理为抓手缩减设施冗余,通过“提前介入”联审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源头把控功能适配性,破解建管脱节问题。同时聚焦民生友好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家具的温度感与包容性,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治理内核。这些多维度协同推进的治理实践,为深化城市家具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以“专业、担当、奋斗、快乐” 为价值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度洞察民生民情民意,坚持开展独立、客观的专业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施政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民生智库深耕发展改革、民政老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绩效评估等专业领域,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社情民意调研、第三方巡查评估等专业服务和各类数字政府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院九部”的业务发展模式,受到客户、媒体和业内同仁的广泛好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